Tuesday, July 31, 2007

查靈歌斯路八十四號


清理未黏貼在剪貼簿上的剪報--這是一項耗時的工程--總會把讀過的再看一遍,沒讀過的比讀過的更多,反倒不想去看它了;眼睛掃過一二行,感覺不對味,丟了算了。那時總貪心地想著,先剪下來有空慢慢看,結果這一擱全都成了古董,泛黃的紙張,字體細小,年代久遠;陳義芝的詩<逝水>上面標記著1983年。非常喜愛的一首詩,至今不變。丟掉了大部份的剪報--幾乎要是全部了。只剩下幾張很喜愛以及一張很值得紀念的<查靈歌斯路84號>,鍾芳玲小姐的旅行報導。我覺得自己很幸運,與以英國這條街道<84,charing cross road >很有緣份--不過很可惜,後來書本出版譯者卻不是鍾芳玲小姐。可惜?這是有原因的,當年從電影台看到這部電影<迷陣血影>,看完後心想,大概是片名有誤,因為從到尾沒看到一滴血,反倒是我哭了一臉盆的淚(陸續看了幾遍的加總)。為了想知道原文為何,以及想再看一遍,特意去出租店找影帶,店雖不大,一片一片的找,竟是在最後才找到,可能是陳年舊片,又冷門的關係(片子佈滿灰塵。中譯名的確是迷陣血影,真不知怎麼搞的)。幾年後又回頭想找來看,影帶早已不知去向,但它早在我心中生了根。

一個多麼令人亢奮的早晨,”查靈歌斯路84號(84,Charing cross road )”,斗大的字就這樣映在我的眼前,看完了篇章,才知這是一個真實故事,啊,我的內心多麼地激動呀!寄了封email給報社代請轉交鍾芳玲小姐。『一個月後,查靈歌斯路84號又再度出現在報紙上,天啊,裡頭竟刊載了我寫給她的信件。』

摘要一些鍾芳玲在報紙上的原文:

  走過上千家書店,總有人問我:「哪一家書店最讓你印象深刻?」說來可笑,經常在我心頭縈繞的是一家不存在的書店,我雖然拜訪過這間書店的所在舊址,卻終究無緣在一九七○年書店歇業前親臨現場。
  
  對於這家書店的特殊感情,並非是基於「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心態,而是起緣於一本小書、一本關於這家書店的書《Charing corss road,84》這個別緻的書名指的是這家書店的地址。內容主要是由一位美國女作家與英國書商間往返書信所構成 ...。
  
  
一九九四年秋天,我初訪倫敦,到旅店後,立刻卸下行李,接著迫不及待地直奔查靈歌斯路八十四號,我要那裡成為我拜訪倫敦的第一個目的地。書店已不存在...,但心中卻篤定地揣測那地方至少應該還是家書店,查靈歌斯路是倫敦著名的傳統書街,在書街上,且又有如此傳奇的歷史背景,肯定那兒有其他書店進駐...卻赫然發現那是一家唱片行...有一種被重擊的感覺,這個擁有尊貴地址的處所,怎麼可能不是一家書店呢?....失望之餘...一點也提不起勁進去瞧瞧,「意義何在呢?」我在心中如此自問。
 第二年春天再訪倫敦,這一回,我倒是決定要一訪那家唱片行...,櫃台前散置幾本書...,我激動地握著書時,一位叫豪爾的男士,自稱是唱片行的老闆,「你一定是荷琳‧漢芙的讀者,長久以來一直都有來自各地的書迷造訪本店。」...也解釋了唱片行為何會販售她的書,豪爾說店中原本還掛著書店的舊招牌,但是幾天前才被收購,不過店外有一塊紀念牌鑲嵌在牆上,他引我走出室外,指著左上角的一個圓形銅牌,上面鑴刻著「查靈歌斯路八十四號。馬克士與可漢書店的舊址,因荷琳‧漢芙的書而著名於世。」與豪爾分手前,他提議我若有機會,應該去紐約拜訪荷琳本人,我當場瞠目結舌,總以為這位感動眾多愛書人的女作家早已作古,怎麼也沒料到她居然還活著。
  
  一九九六年七月...佝僂瘦小的老婦人...刁根香菸,沒錯!她,就是荷琳‧漢芙。年已八十...。
  
  她說有許多歐美的讀者來看她,但我卻是第一個來訪的台灣讀者,當她知道我因為她的書,而興起了將其翻譯成中文版並另行撰寫一本描述書店風景的書後,讚許之餘,眼光變得極為柔合,輕聲地說道她的一生因為和「馬克士與可漢書店」結緣而有了意想不到的收穫...。...閒談中荷琳接了通電話,掛下聽筒後,她說有位朋友每天都會打一通電話查看她是否存活著...。
  
  當她在書上題獻完畢後,我翻了一下,背脊更是發麻,書扉上寫著:「致芳玲,冀望快快再來紐約,否則在她成行之前,我將死去!」(To Fang-Ling --with instructions to come back to New York soonor I'll be dead before she makes it!)...半年後,我的書籍出版(書店風景)....很遺憾沒有在死前親贈我的書...。

  
  ...至於中文版的翻譯,我已決定放棄,在讀過數十回她與法蘭克的原文書信後,我只覺得無法用另一種語言來為他們發聲。許多時候,時間、空間、語言的相阻,引發的並非冷淡、遺忘與隔閡,反而可能激起一股更濃烈的思念與懷舊的情感,正如同法蘭克之於荷琳,荷琳之於我,以及查靈歌斯路八十四號之於所有熱愛書店的人


關於<查靈歌斯路八十四號>


《讀者回應》

◎陳淑華
  
  鍾芳玲小姐您好,自從在《自由副刊》拜讀了您所寫的<查靈歌斯路八十四號>,那份感動與激動久久不能自己,幾次下筆不成(也因文筆拙劣,怕不知如何表達)。

  約莫十幾年前,我無意間看了這部電影(錄影帶),看了好幾遍,愛不釋手。由於是租借的,所以時間一到,必須歸還,當初也沒想到要買來收藏,等我又想重溫時,此錄影帶已被淘汰,想買又買不到。我曾把這部戲的劇情告訴過友人,那天一大早,看見了副刊上的英文84,Charing cross road... ,我不由自主發出了「天啊!」(一聲尖叫),公司的同事被我嚇得以為發生了什麼大事,之後,我上班就再沒情緒,只是口裡念念有詞的跟一位我曾經也告訴過她劇情的同事講。
  我的資訊不多,朋友中愛看此類電影的幾乎沒有,愛書人也極少數,加上我的日子過得慵懶,與我本人容易感動、容易激動的個性極不吻合,所以,當我看到此篇文章時,第一個念頭是馬上寫信給您,告訴您我有多麼的歡喜和多麼感動,我真是很感謝您讓我重溫也讓我更加的了解到這個故事的始末以及它的真實性,只是很遺憾的您未將之成譯成中文(我的英文不行),但還是很想買到此書的英文版,可否請問您,我去哪裡才買得到呢?我也想珍藏。
  再次感謝您將它寫出來,能再次的看到<查靈歌斯路八十四號>,真是幸福啊!

《作者回覆》

◎鍾芳玲
  
  由於《查靈歌斯路八十四號》(84,Charing cross road)這本書及作者荷琳‧漢芙的因緣極深,以致三月十七日刊登的那篇同名文章,從動筆到完成、前後超過兩年,在這過程中,我不知又翻閱多少次那本原文書,最後反覺得無法替她發聲,遂想放棄中文翻譯,然而文章發表後,荷琳不時的在耳畔叨念著:「孩子,有誰比你更適合詮釋我呢?」引介中譯本似乎成了我的使命,也註定我和荷琳要纏綿下去,這項使命何時能達成尚無法預知,在這之前,台灣的讀者只能暫且等待了!


* * 此文刊出一年多,終於出書了,也是一位愛書人,跟鍾小姐一樣喜歡流漣於古董書店的陳建銘先生。序裡頭也提到鍾芳玲。拿到這本書的當時,本想再寫封email給鍾小姐,談談自己不能讀她親自翻譯的遺憾--真是遺憾--總覺得只有她才能代表”海琳‧漢芙”女士!(我想,我對鍾芳玲小姐也已存在著某種情感)終究按奈住這種衝動--我想她自己一定更遺憾--我又怎能再加諸其上呢!

書名則譯為<查令十字路'84號>,原文書也跟著推出。現在我二本都有了!聽說後來連片子也重新拷貝出版,不過我卻沒再想要去找它。

鍾芳玲小姐出了一本<書店風景>,我在查令十字路還沒出版時便迫不及待的買了,裡頭都是她遊走各地古董書店的介紹,圖文精美,其中,介紹荷琳‧漢芙(Helene Hanff)與這家書店「馬克士與可漢書店」(Marks &Co.,Bookseller,Co.在此指的是創辦人之一Cohen的縮寫)長達十九年的書信往返。後來,鍾芳玲又出版了一本<書店天堂>,裡頭當然一定有最重要的篇章--荷琳‧漢芙在她自己寫的書裡題字贈給鍾芳玲小姐。她也寄了email告訴我。此後,我們沒有再連絡。不過偶而會在報上看到她陸續走訪各地書店的報導。



何必見戴

當年王子猷在山陰居住,晚上大雪,飲酒看雪,想起朋友戴安道來。他興致勃勃,漏夜乘船去探問戴安道,過了一夜,輾轉才到戴氏的家門,沒有進去,就跑回來了。人問他為甚麼呢。他答:「吾本乘興而行,興盡而返,何必見戴。」


鍾芳玲小姐沒譯這本小說或許也是如此心情吧!(我寧願這樣想著)

5 comments:

lilith♥ said...

钟小姐收录你的信一定是因你的真诚。

陳驊 said...

那妳有感到我真誠嗎?

lilith♥ said...

满幅真诚。

陳驊 said...
This comment has been removed by the author.
陳驊 said...
This comment has been removed by the author.

丹還會看這裡嗎?